当前位置: 主页 > 诗词阅读答案 >

王昌龄《闺怨》阅读答案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时间:2015-07-13
王昌龄《闺怨》阅读答案

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①这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族妇女赏春时心理的变化。②凝妆:盛妆。③悔教:悔使。
【诗文解释】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阅读及答案
(1)首句的“  ”三字写出了女主人公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的情态。
(2)“杨柳色”为何会引起“闺中少妇”的情感? (请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3)最后一句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
参考答案
(1)不知愁 
(2)柳树又绿,夫婿未归,时光流逝,青春易逝。
  (3)少妇的突然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

4.有人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你是怎样理解的?说说你的理由。
解析:本诗用细腻而含蓄的笔触,描写闺中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耐人寻味。说“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就必须弄清楚是从什么转到什么上来。诗中有两个明显的词语,第一句中的“不曾愁”,第四句中的“悔”。找准了这两个感情基调,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答案:第三句是全诗的转关。女主人公由开始的“不曾愁”到“悔”的心理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忽见陌头杨柳色”。女主人公触景生情,看到陌头杨柳色(春色),联想到千里之外的夫媚,自身的孤独寂寞、对夫婿的思念和担忧,一时涌上心头,自然而然产生“悔”的心理活动。

二:
(1)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曾愁”,是否违反了题意?
(2)诗中如何描写少妇的心理变化?为什么“陌头杨柳色”会勾起少妇幽怨的情怀?
(3)赏析“忽”字妙处。
答:
(1)没有违反题意。前面写“不曾愁”,正是为后面的“悔”作铺垫,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
(2)先写少妇兴致勃勃,梳妆打扮后上楼观景;转而写她看见路边的杨柳,勾起了对丈夫的离愁,心情由高兴变为懊悔。因为杨柳是古人临别时的赠物,少妇看见杨柳,自然就想起与丈夫分别的情景,后悔之情也就油然而生。
(3)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赏析一】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 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 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 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 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 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 (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 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 “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 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刘学锴)

  〔注〕①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赏析二】
  王昌龄极善言情。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则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

  他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曾愁”,紧接着第二句又承“不曾愁”写出这位不曾愁的少妇,如何在 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 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孤灯只影相伴的寂寞可以想见。于是, 对远方夫君的深切思念只能默默地埋在心底。这是“不曾愁”的一层含义。此外,少妇的“不曾愁”与“夫婿觅封侯”的追求是联系在一起的。唐代前期,民族战争 和对外战争频繁,大丈夫从军戍边,保家卫国成为一种风尚。初唐诗人杨炯的《从军行》中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的诗句,就是生动的反映。因此,从军就 成为人们当时“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这位闺中少妇,一定对夫君远行求取功名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呢!否则不会 有诗中的“悔教”一语。夫君既是在她的支持下参军,故她的思念和愁绪或许还夹杂着几分希冀,平日这种情感只是淡淡的,像晴空中的几朵浮云,不易察觉,故曰 “不曾愁”,这是第二层含义。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 化。即“忽感”。青青杨柳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 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 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 “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 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惊梦》一场与此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者在《惊梦》之前的几场戏中,可以隐约感觉得到少女杜丽娘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这本是 人之常情。但由于明代封建礼教过分的约束,女子怀春被认为是不合礼教的,她平时不得不隐藏起这份感情,表面上非常循规蹈矩。可当她一旦进入花园,鸟语花香 的春光,突然惹得她情不自禁地唱出了:“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两位不同时代的作者在不同体裁的作 品中却同时描绘了两位女性在春光触动下强烈的心理变化,它说明了人在特定环境下的普遍心理特点,始觉突然,细嚼之后就体会到它的绝妙。较之汤显祖,王昌龄 在更短的篇幅和极少的文字中表现出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更显示出他卓越的艺术才能。

  这位少妇,本来是想打扮得漂漂亮亮去欣赏春光的,不曾想陌头的杨柳色却引发了一腔的幽怨和悔恨。诗的妙处恰恰在于极生动、准确而细腻地把握住了少妇的心理变化,但对于其变化的具体原因和过程,却只字未提,任读者去咀嚼、玩味和想象。

  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正如司空图在谈及含蓄时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相关文章
宋之问《渡汉江》阅读答案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吴琚《浪淘沙》阅读答案 岸柳可藏鸦,路转溪斜
刘将孙《踏莎行 闲游》阅读答案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
叶梦得《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李益《诣红楼院寻广宣①不遇题》阅读答案 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
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阅读答案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韩愈《晚春》阅读答案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张先 《题西溪无相院》阅读答案 积水涵虚①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苏庠《临江仙》阅读答案 猎猎风蒲初暑过,萧然庭户秋清
令狐楚《少年行》施肩吾《少年行》比较阅读答案
杨朴《莎衣》阅读答案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叶梦得《水调歌头》阅读答案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
刘长卿《酬李穆见寄》杜甫《宾至》比较阅读答案
王禹傅《新秋即事》阅读答案 露莎烟竹冷凄凄,秋吹无端入客衣
白朴《天净沙·春》阅读答案 春山暖日和风,阑杆楼阁帘栊
李煜《相见欢》阅读答案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卢纶《送李端》阅读答案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王湾《次北固山下》阅读答案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崔涂《春夕旅怀》阅读答案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杜甫《武侯庙》阅读答案 遗庙丹青②落,空山草木长
上一篇: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阅读答案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下一篇:张九龄《望月怀远》阅读答案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