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民间工艺是艺术的,也是生活的。我们在谈到其审 美特征的时候,就不能不谈到这两个方面:由于它是艺术的,必然表现出审美特征;由于它是生活的,必然与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民间工艺创作大多数是民众业余的 活动,创作者没有经过专门学校的训练,技艺多以家族或个体方式沿袭传承。民间艺人使用简单的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常呈现出某种稚拙的艺术风貌,但这些风貌 稚拙的作品,却反映出广阔的社会生活,表达着广大民众的心声,因而有着较强的艺术生命力。
民间工艺表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的审美观念。人是自 然的一部分,利用自然是人的能力。民间工艺的制作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其取材来源于当地提供的自然资源。如制作瓷器需要产高岭土的地域,山东淄博的宝 石瓷源于当地色泽米黄偏灰的原料。贵州的蜡染和扎染用的也是当地的植物颜料,竹器和藤器的制作只能产生于南方。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民间工艺的多样性提供了 可能,没有生态环境提供的资源,就没有民间工艺的创造。
人的生存依赖于自然。民间工艺创作的本身就是为 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原始社会的民间艺术伴随着大量的民间神话和传说,表现出人对自然的感性认识和最初的生态理念。这种认识和理念随着人类对自然认 识的发展进步、随着人类现在对自然的回归和认同,并没有消失。作为农耕大国和农耕古国,我国产生了24节气歌。春天有“鞭春牛”的习俗,以纸扎糊春牛,进行表演,表示春耕的时节已到,期望农业丰收。冬日张贴的“九九消寒图”上面有24节气歌,表现对自然规律的遵循。民间工艺往往取材于自然界的花草动物,在民间神像中也往往出现各种动物神和植物神的形象,这同样表现人类对自然的关注。
民间工艺的造型多是“人化的自然”。广西苗族、 瑶族的挑花和湘西土家族的织锦上出现的抽象的几何纹样,苗族的鹅翅花、勾虫花,景颇族的牛角花、蚯蚓花,都表现了主体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它维护着审美 主体的心得灵性,寄寓着审美主体的心得意象,审美主体的心得灵性与美妙的自然合为了一体。
民间工艺具有求生避邪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民 间工艺是一种精神创造,也是一种物态创造。这种物态的创造本身就是民众的生活方式,本身就负载着生活的功能。所以它体现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与民众的生活 愿望紧密地联系。民间工艺往往重复出现驱除灾难、追求吉祥的主题;出现希冀多子多福、绵绵瓜瓞的主题;出现渴望长寿、追求富足的主题。千百年来的小农经济 的发展是迟缓的,民众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对于温饱的不足,面临疾病的缠绕带来对生命的威胁,面临战争和社会不公平的重压,所以生活富足、远离疾病、 子孙繁衍、健康长寿是他们强烈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桃子代表长寿、石榴代表多子多孙,用狮子避邪,放爆竹驱灾,“功利先于审美,审美源于功利,审美的超 功利,只在于它是实现了自己的功利目的”。由于实现了自己的功利目的,人才可能产生精神的欢娱,这就是美感。
(摘编自《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5年第2期)
1.下列不属于民间工艺审美特征的一项是
A.创作与民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B.创作技艺多以家族或个体方式传承。
C.作品常呈现出某种稚拙的艺术风貌。
D.作品反映广阔生活,表达民众心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民间工艺的制作离不开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像山东的宝石瓷、贵州的蜡染和扎染都需要当地的原料,竹器和藤器的制作也只能源自南方。
B.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决定了民间工艺的多样性,人有能力充分利用自然,有多么丰富的自然资源,就能创造出多么丰富的民间工艺品。
C.从古至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不断发展,但人对自然的最原初的认识和理念并没有消失,它们还一直体现在民间工艺的创作中。
D.民间工艺创作是为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鞭春牛”表示春耕到、盼丰收,有24节气歌的“九九消寒图”,表现了对自然规律的遵循。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民间工艺突出的审美观念,其作品的造型便常是“人化的自然”,它将审美主体即作者的心得灵性与美妙的自然合为了一体。
B.作为精神创造的民间工艺同时也是物态创造,也就是民众的生活方式,负载着生活的功能,它体现的审美意识和理想与民众的生活愿望紧密相连。
C.因为民众千百年来面临着各种自然的和社会的灾难,所以追求吉祥、除灾祛病等是他们强烈的审美意识和理想,也是民间工艺创作常见的主题。
D.功利先于审美,审美源于功利,人只要实现了自己的功利目的,就会产生精神上的欢娱,或者说美感,而这种美感看起来是超功利的。
参考答案 新炬吧考试网(www.xinjuba.com)整理
1.B(这是民间工艺的传承方式而非其审美特征。)
2.B(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民间工艺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并非一定就能创造出相应多样的民间工艺品。)
3.D(实现功利目的可能产生美感,但并不必然产生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