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现代文阅读答案 >

梁衡《亭亭百年一季荷》阅读答案

时间:2015-07-23
梁衡《亭亭百年一季荷》阅读答案

亭亭百年一季荷
梁 衡
  先生的住处在校园北边的一座很旧的老式楼房,他住一层,朗润园13号楼。那天我穿树林、过小桥找到楼下,一位司机正在擦车,说正是这里,刚才都还出来 看客人来了没有。一张睡了几十年的铁皮旧床,甚至还铺着粗布草垫,环墙满架是文学方面的书,还有朋友、学生的赠书。他每天4时即起,就在床边的一张不大的 书桌上写作,这是他多年的习惯,人称“北大一盏灯”。
  先生永远是一身中山装,每日三餐粗茶淡饭。每到春节,总有各级官场上的人去看他,送许多大小花篮。他对这总是暗自摇头,我知道先生是最怕虚应故事的。有一年老同学胡乔木邀他同去敦煌,他当然想去,但一想沿途的官场迎送,便婉言谢绝。
  先生原住在北大,房子虽旧,环境却好。门口有一水塘,夏天开满荷花。他有一文专记此事。是他的学生从南方带了一把莲子,他随手扬入池中,一年、两年、 三年就渐渐荷叶连连,红花映日。在北大,这处荷花水景有个名字,就叫“季荷”。但2003年,先生病了,年初住进了301医院,开始治疗时还回家去住一两 次,后来就只好以院为家了。“留得残荷听雨声”,季荷再也没见到它的主人。
  先生在医院享受国家领导人的待遇,刚进来时住在聂荣臻元帅曾住过的病房里。我和家人去看他,一切条件都好,但有两条不便。一是病房没有电话(为安静, 有意不装);二是没有一个方便的可移动的小书桌。先生是因腿疾住院的,不能行走、站立,而他看书、写作的习惯却丢不掉。我即开车到玉泉营买了一个有四个小 轮的可移动小桌,下可盛书,上可写字。先生笑呵呵地说,这就好了,这就好了。我再去时,小桌上总是堆满书,还有笔和放大镜。后来先生又搬到301南院,条 件更好一些。许多重要的文章,如悼念巴金、臧克家的文章都是在小桌板上,如小学生那样伏案写成的。他住院四年,竟又写了一本《病榻杂记》。
  我去看季老,多是问病或聊天,从不敢谈学问。在我看来他的学问高深莫测,他大学时受教于陈寅恪等国学大师,留德十年,回国后与胡适、傅斯年共事,朋友 中有朱光潜、冯友兰、吴晗、任继愈、臧克家,还有胡乔木、乔冠华等。“文革”前他创办并主持北大东语系20年。他研究佛教、研究佛经翻译、研究古代印度和 西域的各种方言,又和英、德、法、俄等语比较。试想我们现在读古汉语已是多么吃力费解,他却去读人家印度还有西域的古语言,还要理出规律。
  有一次我带一本新出的梁漱溟的书去见他。他说崇拜梁漱溟,我就乘势问:“您还崇拜谁?”他说:“并世之人,还有彭德怀。”这又让我吃一惊。一个学者怎 么最崇拜的是一个将军。他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上敢说真话,这一点不简单,很可贵。”我又问:“接着还有可崇拜的人吗?”
  “没有了。”他又想了一会儿:“如果有的话,马寅初算一个。”我没有再问。我知道说真话一直是他心中隐隐的痛。为此他在“文革”结束后又写作出版了《牛棚杂忆》。
  现在我翻着先生的著作,回忆着与他无数次的见面,渐渐地与他端坐病室的身影叠加起来,历史就这样洗磨出一位百岁老人,一个经历了由清朝至民国,至中华 人民共和国,后又经历了“文革”和改革开放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这形象正如一面百年的明镜,可以照出百年来国家民族的命运,也可以照见我们自己的人生。
  (选自《知识窗》)
  19. 季羡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根据本文进行概括归纳后回答。(4分)
  20. 作者写季羡林时,为什么特地写出他的老师、同事、朋友的名字?(4分)
  21. 季羡林谈到自己时,曾用一个字概括,这就是“犟”。结合本文,谈谈犟的含义。(4分)
  22. 本文还曾有一个标题,这就是“百年明镜季羡林”。现在本文有了两个标题,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6分)

参考答案
19. 季羡林是当代的大学者、作家。他知识渊博、生活简朴、热情好客、勤于笔耕、人品高尚。
  20. 他的老师、同事、朋友,都是非同一般的人物。写出他们的名字,是为了衬托出季羡林也非同一般。
  21. 季羡林的意思是,自己和梁漱溟、彭德怀、马寅初一样,都是喜欢实话实说的人,而且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这表现了季羡林忠于真理、坚持真理的高尚品质。
  22. (1) 喜欢“亭亭百年一季荷”。用这个标题,一可以和文章中的第三段相照应,二可以写出季羡林的人品,这就是和荷花一样高洁。
  (2) 喜欢“百年明镜季羡林”。一可以与结尾照应,二可以写出他阅历的丰富和人品的高尚。

相关文章
上一篇:《木笛》阅读答案
下一篇:欧·亨利《汽车等待的时候》阅读答案

联系我们 | 本站声明 |